海口五公祠的来历与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有关。这五位人物分别是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以及名臣胡诠。五公祠建筑面积达2800余平方米,是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包括观稼堂、学圃堂、东斋、西斋、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建筑,连同园林、井泉、池塘,占地约100亩。
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它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是海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建制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古典寺庙园林景观建筑群,同时也是海南贬谪文化的发祥地。五公祠的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海南地域风格,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 、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形成一组文物古迹群,人们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
各个古迹既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蔚为“瀛海人文”之壮观
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
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
李纲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
这5 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不少贡献。 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预,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
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祠内还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
五公祠就位于海口琼山区中心地段,属于海口地标性建筑。一进到五公祠的红围墙里,就感到不同于这炎炎夏日的温度,这儿的树木都有近百年的历史,枝繁叶茂,大片大片的枇杷叶把阳光过滤得很温柔,园里的静谧与红墙之外的车水马龙让人有一种隔世之感。如果要停车距离五公祠的琼山书香门第的车位停车。五公祠位于红城湖路与海府路交叉路口红绿灯处,从琼州大道、红城湖路、海府路驱车均可到达。
五公祠 - 开放时间

08:00—18:00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是海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建制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古典寺庙园林景观建筑群,同时也是海南贬谪文化的发祥地,占地面积70余亩,始建于宋朝(960年—1279年)。五公祠分为古建区和新馆区,从整体来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古建区在整个园区的北侧,地势较高,北侧为一条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游览路线,亦是两个区之间的分界线。建筑单体包括五公祠(海南第一楼)、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泂酌亭、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琼园等。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海南地域风格,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55年,五公祠被广东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1月2日,五公祠被海南省人民***公布成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五公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