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大门匾额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历史痕迹总是令人向往,名人故居总能吸引大众瞻仰。作为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留寓的故居,杜甫草堂是人们勉怀、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的重要场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成都杜甫草堂是国内保存最好,馆藏最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自唐代以来,历经千年沧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还可了解唐代历史,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事迹,这些都是成都杜甫草堂存在的历史价值。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漂泊于西南一带,因为喜爱成都温暖安宁的环境,就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结草庐而居。在这里居住的短短四年,是杜甫一生中难得安定而又闲适的阶段,他在这里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流传千古的著名篇章。他在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草堂”,便是他在成都的居所,后人称之为“杜甫草堂”。
今天,杜甫草堂已经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去成都的人们都会去杜甫草堂盘桓流连,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千多年前,杜甫在成都居住的时候,草堂只是一座农舍,仅有几间简陋的茅屋,供杜甫一家人勉强容身。杜甫离开成都之后,这几座普通的茅屋也荡然无存。五代时期,诗人韦庄寻访到草堂遗址,便在原地重建茅屋,恢复了杜甫草堂的原貌。随着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升,草堂也得到了文人墨客和地方***的关注。
宋、元、明、清历代都对草堂有所增修,并且修建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今天的杜甫草堂古朴典雅,占地广阔,由简陋的草堂演变成为了诗人旧居兼纪念祠堂的园林式博物馆。 杜甫草堂整体上是一座对称式园林。一方面,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有四川民间田园风光的特征。草堂以山水树木为主要内容,建筑物点缀其间。其中大廨(杜甫办公的官署)、诗史堂、工部祠这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修建在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结合自然地势和山池花木,错落有致地排布在园林当中。磨房、茅屋、柴门等建筑,还从川西民居中提取了若干元素,突出了浓郁的乡土团园风情。另一方面,为了强调草堂的纪念性功能,杜甫草堂非常注重庄严肃穆的建筑效果。除了用中轴线突显出一种庄重的格局效果外,供奉杜甫塑像的主殿工部祠与它两侧的两座建筑水竹居恰受航轩形成了严谨的“品”字形结构,呈现出庄重、严整的风格,形成了纪念性园林肃穆的氛围。
今天的杜甫草堂基本上保持着清代嘉庆时期的格局,现在的杜甫草堂,无论从建筑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看,都不仅仅是一座草堂了。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我的问答!
这个问题无需多赘,杜甫身为河南人,而杜甫草堂却建在成都,和诸葛亮是浙江人,而诸葛草庐却建在襄阳一个道理,人在江湖飘嘛。
苏轼曾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再比如李白,他出身于唐代的碎叶城,现在就是外国。后来在四川江油住了20年,24岁壮游出川,又在湖北安陸住了10年,现在国家认可江油和安陸都可称“李白故里”的道理相似。
其实,杜甫祖籍襄阳,虽然他本人一生都没到过襄阳,但他毕竟是从襄阳走出去的后代子孙,所以,襄阳至今还有个“杜甫巷”,不过,没有成都的杜甫草堂出名罢了。
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笔者亲自探访过,下面的照片都是笔者亲手拍摄。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公元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起了一座茅屋,称“成都草堂”,并在此居住了4年,在此期间,杜甫共作诗240余首,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是其创作的高峰。所以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诗作诞生地,有着特殊的意义,历朝历代都在此建立祠堂祭祀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下面是笔者当时的游记,也一并发出和大家分享一下。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
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杜甫草堂连。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
杜甫只是出生在河南巩义,其实,他属于是京兆杜氏,因此,杜甫才有了世家子弟的名头。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时候的京官,虽然官阶不高,也是武则天的近臣,为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的父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闲,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按说这样的出身对于杜甫而言算是天生捧着了金饭碗,只可惜,杜甫本人却时运不济,一生坎坷流离。
***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结果不幸落第。此后,杜甫与李白云游燕赵,梁宋和齐鲁之地,直到天宝六年,杜甫在长安参加了由李林甫主持的应考,结果却以“野无遗贤”的闹剧收场,应试的士子全部落第。此后,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求官,终于在杜甫四十四岁这一年,被授予了河西尉这样的九品小官。杜甫还不愿意去赴任,朝廷又改授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官隶属于东宫六率,是太子的属官。
可惜,杜甫刚刚当上了官,旋即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只好将全家迁往鄜州(今延安富县)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以于灵武登基,他这个太子的属官立即赶往灵武投奔,不幸的是杜甫走到半道上,让叛军给抓住了,押往长安。杜甫在长安被关了两年,才得以逃出长安赶往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虽说只是个八品官,却是给皇帝提建议的谏官。
此时因为宰相房琯征讨叛军失利,犯了死罪。6杜甫与房琯,严武等人乃是布衣之交。因此,杜甫冒着罢官的风险屡次向皇帝建议释放房琯,最终因为触怒唐肃宗而被贬华州,从此不再受到皇帝的重用。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的任上干了两年之后,决定放弃这个官职。由于他的好友严武任蜀州刺史后有升剑南节度使,杜甫决定举家入蜀,投奔严武。
于是,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这就是杜甫草堂。在成都的日子是杜甫有生之年里过得较为舒心的几年。然而,随着严武被调回长安后,杜甫也离开了成都举家迁往奉节。
两年之后,严武再授剑南节度使,杜甫一听说严武回来了,又回成都入严武幕僚,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的时间一共四年,却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其中《登楼》《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传世名篇。也只有在成都的岁月里,这座草堂才让他有了家的感觉,而这座草堂也见证了杜甫这个伟大诗人从坎坷到漂泊的过程。